与古相伴

上周闲来无事,便从图书馆借来<<宋词三百首>>看了起来.由于深信于书非借不能读也,有感于非动笔不能记也,于是便做起了宋词三百首的手抄本-----就算背不全,取其精华抄上一遍也能混个眼熟,总不至于相顾无言,唯有汗千行了吧.

一周抄下来,现已近尾声,感触颇多,以下算是有感而发吧。

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邃就不用我来称赞和夸谈了.我感慨于词人的遣词用字、意象铺陈、杂情于中;惊叹于大家的独特视角、寓情于情、技高一筹。可谓“自然之妙道,浑然天成”。“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词中体现得再充分不过了.

有时看完了几篇,或高诵或低吟,时而拍案称快、时而蹙眉感伤。舍友惊讶于我的喜怒无常,摇头道,鲁迅说过,要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现在看来此话不假。说罢见我并不辩驳也无反应,知我已着“魔道”,便也不作声。

看多了词里的危楼归雁、落花流水,现时至春天,竟怕见花开柳绿水流红;早起洗漱也空对镜、伤流景;傍晚时分,亦独自忧愁、黯然神伤。不过最多两周便会缓了过来,倒也不怎么克制。

夜晚最惬意之事莫过于持一卷在手,与清灯相伴,随着书翻过一页的哀怨,又掉进了另一页的忧愁,任尘封往事纷飞、内心情感肆虐。不过待一切纷飞落定、波涛平息,书本一合,一切便又重归宁静,而不至于“终究意难平”,我想,这应该是读宋词时一种不错的心态与方式吧。

驰骋其间,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其中不乏感时伤春、思妇闺怨者,有时正有感于江南的柔风细雨,便会突然冒出个气冲霄汉者,看了吴钩、拍遍阑干、铁板铜琶,高 唱大江东去。犹如劲风破窗,散去了一屋的脂粉气,送来了春的清新;又似那近却无的草色,显出新奇与活力,使人为之一振,拍案叫绝。

正因为少才显得新奇,多了倒也归于平庸。况且宋词多重意境与神韵,善画景写情,所以纵眼望去,对宋词的印象大多还是小桥流水、豆蔻芍药、暗香盈袖、伊人独立。婉约小令读来清新淡雅、沁人心脾;豪放感叹看后云阔江远、豪气顿生。

那画角、那江天似专为东坡、稼轩准备,随时待命任调遣。只要手腕一抖、笔尖一挥,霎时便出面,为那悲凉壮阔的景象再添上厚重的一笔,将情感进一步推向极致。 江流云转,使人心涌如潮;画角数声,便吹得似有怆然悌下之感。豪放一派似北方洌洌寒风、像冬日如席大雪,更有北方汉子那在恶劣环境中造出的一腔热血、一凛 正气、一根傲骨----于乱世中言他人不能不敢之言。其浩然正气、凛然之色让人敬佩万分,仰慕不已!

相比起来,黄花梧桐、小园香径、秋千树影则更像是婉约词中的专利。一个个才情了得的,满腹愁怨的词人独立落花风中,痴眼一望、微眉一蹙、心头一沉,那专利意 象便随手拈来,也知人愿似地站到了各自的位置,又把那撩人心思,揪人愁肠的景象一幕幕回放,而词人们则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试想有多少个黄昏午后,词人把酒东篱问西风、看夕阳无语燕归愁;又有多少高台危楼,供人伫倚凭阑、对酒当歌、望极春愁。可情也抒了、愁也诉了,只不过都抒与 了归燕、诉给了落花,还是无人倾听、少人回应(燕语两声也算吧)。又见了燕双飞、蝶互绕,而人依旧独立,更添了伤感,倒还不如不诉的好。所以便有了“春雨 细织就”、“春水向东流”,愿那连绵春雨细润衣衫、直入心扉,洗去愁几许;望那春水也绿波荡漾,缓缓逝去,带走恨几分。痴想过后,黄花依然飘零,浓愁仍旧 不减,还落得个衣带渐宽人憔悴。

不知多年之后,那词人们是否还记得归燕鸣、秋千影,是否还能忆起小桥迎风立、夜阑卧听箫?当一切尽归眼底、沉淀心头时,回忆虽依稀可见但已朦胧遥远,怕已都归于了岑寂、尘封在心底,有的只是年老迟暮、感时伤怀----文人性情不改。

任黄花
无可奈何
点滴飘零无绪坠
西风不管人憔悴
清冷黄昏兀自吹
……

--
知行合一

Posted in 标签: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