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情结
Posted On 2007年12月6日星期四 at 时间: 11:01:00 by David Lu以前也写过对老屋的回忆,不过都是在考试中,对老屋的情感多少掺杂了应试的色彩。写时虽是真情实感,但总感不敬、觉得亵渎了老屋。如今,离它被拆迁已有三年了,一想到没见其最后一面,心里多少有点伤感。想提笔写点什么,竟感力不从心、打不起精神!
时隔三年,对其思念之情不减反增。只能将这份情感压抑心中而不法诉诸笔端,哀痛心伤莫过于此。
什么“小雨时至,夜敲窗棂”,什么“凉风送爽,树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那些写过的言语早已黯淡无色,那作文的纸张早就松脆难翻,只有回忆和情感在心间沉淀,沉淀,更加浓烈……
老屋,一言难尽。友人开玩笑道,那就三言两语写了吧。我摇头苦笑,心头却浮出了易安的词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每当看到书中写江南小镇的青石小路,便痴想沿着一直走就定能看到老屋那熟悉的身影,而它那 天井似的四合院构架,又使人进而却步、犹豫踟蹰。不错,它就是这样一个结合体——既有北方的明朗开阔,又不乏江南小巧精致。将二者融合一体、兼容并包,一 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不露痕迹。
一切并不是越老越好、越久越珍贵。记得有人写文章说喜欢苍老粗糙之美,其中包括豁了口的饭勺、缺了把的水瓢、卷了刃的菜刀、脱了发的扫帚……
诚然,这些东西曾深深打动了我们,叫人不禁生出诸多感慨。东西好用时便发挥其最大价值,老了旧了便要理所应当地失去其使用价值,这时倒不妨豁达地让位于新人,坦然地呈现给世人一副苍老感、一种自然美。而在这一进一退、一入一出间便道出了一种平淡的心态、一种人生的境界。
然而,世间又是那么的公平,有所失时在另一方面便有所偿。那些年成久远的或成为历史参考,或成为精神象征,如那久经风雨、饱尝坎坷的天一阁,像那巍然屹立、象征民族脊梁的长城。它们原先的使用价值上升到了另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历史的升华对它们而言未必不是件好事。
终于有时间能去老屋了,等待我的却是一片废墟。
青砖残瓦零乱地散落着,以往的威严肃穆全无、昔日的温馨感觉全无,就那样无助地孤立街头,整日面对着尘土的喧嚣……
老屋就这样去了,去得无声无息、去得如此迅速,就像一位老者已看透世间纠葛、已悟得人生真谛,安详地去了。他去得那么的潇洒,而我却是那么的依依不舍。想念之时,只能凭儿时记忆去复原、拼凑老屋的一切,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老屋已经走了,一去不复返……
一切又是那么地奇特,仿佛冥冥中早有安排:我在梦中与老屋做了一次郑重而又肃穆的告别。
眼前,就是生养了我十年的老屋——古奥中透着灵性,朴素里不乏典雅。
吱呀一声,我推门而入。穿小径、入庭院、登客堂,一切是那么陌生又是如此熟悉。庭前两根木柱上风雨剥离的痕迹如同岁月在年迈者额前刻下的皱纹——苍老中透着 亲切,高大里显出慈祥。抚摸那条条皱纹如同触摸自己的肌肤、抚慰自己的灵魂。没变,一切都没变。屋里的结构、布景、摆设都与记忆严丝密缝地吻合。是的,他 也同样在等我,等我在寂静的夜里与他重逢、告别。
梦里老屋尚存,醒后废墟不在。不梦,空劳牵挂;好不容易梦见了,醒后却又枉自嗟呀,方知一切终虚化……
转念一想,余秋雨曾写过《废墟》一文,道出了其真正含义和精神境界。的确,废墟是一个过渡——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过渡。废墟,有属于它的一种苍凉之美,美得足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一真传递下去。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弥足珍贵的废墟。
至此,我的内心稍有宽慰。
废墟,可以毁灭时间积累的记忆;也可以重塑升华内心的情感。
老屋,亦是如此。
--
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