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凉如水
Posted On 2007年12月22日星期六 at 时间: 12:25:00 by David Lu夜凉如水
心中沉寂
谁能读懂你 一如你的美丽
在这寂寞的季节里
希望能把清醒分给你
让你能清楚地记住梦里的一点一滴
留在充满阳光的次晨 慢慢整理
常常幻想的梦境记录机
脑海里渐渐清晰
一笔一划 刻下朦胧的心曲
一帧一幅 拍出虚幻与实际
澄静的瓦尔登湖 澎湃的伏尔加河
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色彩斑斓的白桦林
一笑一颦 一动一静
此时万种风情 片刻狼烟四起
我沉醉在这
如梦如幻亦真亦假的现实里
永不复醒
--
知行合一
文如昙
Posted On 2007年12月19日星期三 at 时间: 11:16:00 by David Lu自小便对山川河流感兴趣,不单单是因为祖国的大好河山风景秀丽景色迷人,有着震憾人心的美.更主要的是,我对它们有着一种天生的亲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后来才知道的.
常常喜欢午后一人散步.河堤观望,水河澹澹,波澜依旧.有三两悠然垂钓,有一二闲情漫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凝神河边,男子会感自然之力,叹人生之短; 女子则会想到韶光易逝华年不再,一朝春尽红颜老,遂感人生不易,悲喜难测,于是孤独袭上心头,很自然地便渴望有所依靠.这就是为什么自古浪漫爱情多成于河 边,实乃天为媒地作合. 不由得想到一首很早就熟悉但却一直记不住的词来:
《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首尾相和,心心相映.多好.
自古,河流便以其丰富独特的寓意成为诗人词人们不可或缺的情感和精神寄托。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如今又添,一段新愁”。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在此不作评论——“口开则灵魂之门闭,口闭则灵魂之门开”。各人自有所想,意会而不言传也。
偶尔翻到晏殊的《木兰花》时,便会不由得会心一笑。想起中学时与小源源一起上课睡觉,他一觉醒来,作业本的纸张便会变得透明,盖产油量惊人也。此时我将属于我们的“当时共我梦蝶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又念了很多遍,不知远方的他可知否?
以前把王国维所说的人生三种状态对应的词都背了下来,如今却很迷茫,不知自己处于哪个阶段。选项好像少了一个,一般都是四个。他老人家应该知道的,不同时代的八股文罢了。
一次,朋友有感而发,来短信问:“ 为什么古人会那么浪漫呢?好喜欢他们的极富诗意的想象……”我并不正面回答,只是列出一个个充满温情和令人遐想的词来: “ 高山流水,琴瑟相和;相吻以湿,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浪漫,出自生活,源于心态。以浪漫之心看周围,则无处不浪漫。
李长吉的“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情景着实令人神往,这才是浪漫满屋。至于弹的内容嘛,人家早就不弹《凤求凰》了,改奏《摇篮曲》了。
唐诗宋词,携古人情怀之载体,穿越千年,传承至今,引领我们进入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
知行合一
退思园随感
Posted On 2007年12月10日星期一 at 时间: 10:56:00 by David Lu去江南时未能一见退思园,多少有点遗憾.现又看到余在江南小镇中提到了它,更觉得错过的确不该,心中有些懊悔和旅游团一起走马观花般地赏景。遗憾之余就只好跟着秋雨的文章过上一遍,也算是自我安慰吧。
退思园远离嘈杂和喧闹,恰似一位隐士,品清泉、饮甘露,以清风为友、与高山为伴;如同看透了世间的纠缠和人世的瓜葛,一切都暂不理喻,只是悠然地享受自己“ 穷则独善其身”的生活;又恰似一位小家碧玉,深居闺阁不为人知,也无需被人知晓。她可以不必如大家闺秀淡妆浓抹、绫罗缠身,只是无忧无虑地过着自惜自怜、 孤芳自赏的生活。
此等清幽静谧的去处的确令人向往。试想兀自散步不知不觉一抬头便已立 于园前。侧身而入,拾台阶、踱缓步,穿木石假山,走通幽曲径,赏奇山怪石百花争艳,听流莺恰恰百鸟啼啭。时候最好选清晨日暮春末秋初,因为大自然在刚起身 最显清新与妩媚,体现生命的活力;在临睡前则表现成熟与睿智,揭示人生的哲理。漫步园中好似映身于流动的山水画中,让人恍觉世外,流连忘返。
园林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雕栏玉砌流光溢彩。精巧灵秀不乏阔达,古朴典雅透着华丽。园主任兰生“退而思过”便思出了这样一个传世的园林。
--
知行合一
Free
Posted On 2007年12月9日星期日 at 时间: 16:38:00 by David Lu一次偶然,听到了David的新歌:《Free》
“我就像个吉普赛的游人找到迦南地,我能呼吸,找到你,I am free.”
只此一句,弦动我心。
“Gypsy in my heart , homemaker in my soul. ” 想不起在哪儿看过,只是深深记得。
注定要远行,归期未有期。 是别离,也是回归。渐行渐远,飘散如云,潮起潮落,情殇如波。 这样太过伤感,最好天边再添一抹艳丽的晚霞,抹去别绪离愁,只剩自由亲近在心头——这最理想不过。
--
知行合一
老屋情结
Posted On 2007年12月6日星期四 at 时间: 11:01:00 by David Lu以前也写过对老屋的回忆,不过都是在考试中,对老屋的情感多少掺杂了应试的色彩。写时虽是真情实感,但总感不敬、觉得亵渎了老屋。如今,离它被拆迁已有三年了,一想到没见其最后一面,心里多少有点伤感。想提笔写点什么,竟感力不从心、打不起精神!
时隔三年,对其思念之情不减反增。只能将这份情感压抑心中而不法诉诸笔端,哀痛心伤莫过于此。
什么“小雨时至,夜敲窗棂”,什么“凉风送爽,树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那些写过的言语早已黯淡无色,那作文的纸张早就松脆难翻,只有回忆和情感在心间沉淀,沉淀,更加浓烈……
老屋,一言难尽。友人开玩笑道,那就三言两语写了吧。我摇头苦笑,心头却浮出了易安的词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每当看到书中写江南小镇的青石小路,便痴想沿着一直走就定能看到老屋那熟悉的身影,而它那 天井似的四合院构架,又使人进而却步、犹豫踟蹰。不错,它就是这样一个结合体——既有北方的明朗开阔,又不乏江南小巧精致。将二者融合一体、兼容并包,一 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不露痕迹。
一切并不是越老越好、越久越珍贵。记得有人写文章说喜欢苍老粗糙之美,其中包括豁了口的饭勺、缺了把的水瓢、卷了刃的菜刀、脱了发的扫帚……
诚然,这些东西曾深深打动了我们,叫人不禁生出诸多感慨。东西好用时便发挥其最大价值,老了旧了便要理所应当地失去其使用价值,这时倒不妨豁达地让位于新人,坦然地呈现给世人一副苍老感、一种自然美。而在这一进一退、一入一出间便道出了一种平淡的心态、一种人生的境界。
然而,世间又是那么的公平,有所失时在另一方面便有所偿。那些年成久远的或成为历史参考,或成为精神象征,如那久经风雨、饱尝坎坷的天一阁,像那巍然屹立、象征民族脊梁的长城。它们原先的使用价值上升到了另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历史的升华对它们而言未必不是件好事。
终于有时间能去老屋了,等待我的却是一片废墟。
青砖残瓦零乱地散落着,以往的威严肃穆全无、昔日的温馨感觉全无,就那样无助地孤立街头,整日面对着尘土的喧嚣……
老屋就这样去了,去得无声无息、去得如此迅速,就像一位老者已看透世间纠葛、已悟得人生真谛,安详地去了。他去得那么的潇洒,而我却是那么的依依不舍。想念之时,只能凭儿时记忆去复原、拼凑老屋的一切,但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徒劳。老屋已经走了,一去不复返……
一切又是那么地奇特,仿佛冥冥中早有安排:我在梦中与老屋做了一次郑重而又肃穆的告别。
眼前,就是生养了我十年的老屋——古奥中透着灵性,朴素里不乏典雅。
吱呀一声,我推门而入。穿小径、入庭院、登客堂,一切是那么陌生又是如此熟悉。庭前两根木柱上风雨剥离的痕迹如同岁月在年迈者额前刻下的皱纹——苍老中透着 亲切,高大里显出慈祥。抚摸那条条皱纹如同触摸自己的肌肤、抚慰自己的灵魂。没变,一切都没变。屋里的结构、布景、摆设都与记忆严丝密缝地吻合。是的,他 也同样在等我,等我在寂静的夜里与他重逢、告别。
梦里老屋尚存,醒后废墟不在。不梦,空劳牵挂;好不容易梦见了,醒后却又枉自嗟呀,方知一切终虚化……
转念一想,余秋雨曾写过《废墟》一文,道出了其真正含义和精神境界。的确,废墟是一个过渡——从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过渡。废墟,有属于它的一种苍凉之美,美得足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一真传递下去。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弥足珍贵的废墟。
至此,我的内心稍有宽慰。
废墟,可以毁灭时间积累的记忆;也可以重塑升华内心的情感。
老屋,亦是如此。
--
知行合一
与古相伴
Posted On 2007年12月3日星期一 at 时间: 11:07:00 by David Lu上周闲来无事,便从图书馆借来<<宋词三百首>>看了起来.由于深信于书非借不能读也,有感于非动笔不能记也,于是便做起了宋词三百首的手抄本-----就算背不全,取其精华抄上一遍也能混个眼熟,总不至于相顾无言,唯有汗千行了吧.
一周抄下来,现已近尾声,感触颇多,以下算是有感而发吧。
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邃就不用我来称赞和夸谈了.我感慨于词人的遣词用字、意象铺陈、杂情于中;惊叹于大家的独特视角、寓情于情、技高一筹。可谓“自然之妙道,浑然天成”。“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词中体现得再充分不过了.
有时看完了几篇,或高诵或低吟,时而拍案称快、时而蹙眉感伤。舍友惊讶于我的喜怒无常,摇头道,鲁迅说过,要少读甚至不读中国书,现在看来此话不假。说罢见我并不辩驳也无反应,知我已着“魔道”,便也不作声。
看多了词里的危楼归雁、落花流水,现时至春天,竟怕见花开柳绿水流红;早起洗漱也空对镜、伤流景;傍晚时分,亦独自忧愁、黯然神伤。不过最多两周便会缓了过来,倒也不怎么克制。
夜晚最惬意之事莫过于持一卷在手,与清灯相伴,随着书翻过一页的哀怨,又掉进了另一页的忧愁,任尘封往事纷飞、内心情感肆虐。不过待一切纷飞落定、波涛平息,书本一合,一切便又重归宁静,而不至于“终究意难平”,我想,这应该是读宋词时一种不错的心态与方式吧。
驰骋其间,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其中不乏感时伤春、思妇闺怨者,有时正有感于江南的柔风细雨,便会突然冒出个气冲霄汉者,看了吴钩、拍遍阑干、铁板铜琶,高 唱大江东去。犹如劲风破窗,散去了一屋的脂粉气,送来了春的清新;又似那近却无的草色,显出新奇与活力,使人为之一振,拍案叫绝。
正因为少才显得新奇,多了倒也归于平庸。况且宋词多重意境与神韵,善画景写情,所以纵眼望去,对宋词的印象大多还是小桥流水、豆蔻芍药、暗香盈袖、伊人独立。婉约小令读来清新淡雅、沁人心脾;豪放感叹看后云阔江远、豪气顿生。
那画角、那江天似专为东坡、稼轩准备,随时待命任调遣。只要手腕一抖、笔尖一挥,霎时便出面,为那悲凉壮阔的景象再添上厚重的一笔,将情感进一步推向极致。 江流云转,使人心涌如潮;画角数声,便吹得似有怆然悌下之感。豪放一派似北方洌洌寒风、像冬日如席大雪,更有北方汉子那在恶劣环境中造出的一腔热血、一凛 正气、一根傲骨----于乱世中言他人不能不敢之言。其浩然正气、凛然之色让人敬佩万分,仰慕不已!
相比起来,黄花梧桐、小园香径、秋千树影则更像是婉约词中的专利。一个个才情了得的,满腹愁怨的词人独立落花风中,痴眼一望、微眉一蹙、心头一沉,那专利意 象便随手拈来,也知人愿似地站到了各自的位置,又把那撩人心思,揪人愁肠的景象一幕幕回放,而词人们则是“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试想有多少个黄昏午后,词人把酒东篱问西风、看夕阳无语燕归愁;又有多少高台危楼,供人伫倚凭阑、对酒当歌、望极春愁。可情也抒了、愁也诉了,只不过都抒与 了归燕、诉给了落花,还是无人倾听、少人回应(燕语两声也算吧)。又见了燕双飞、蝶互绕,而人依旧独立,更添了伤感,倒还不如不诉的好。所以便有了“春雨 细织就”、“春水向东流”,愿那连绵春雨细润衣衫、直入心扉,洗去愁几许;望那春水也绿波荡漾,缓缓逝去,带走恨几分。痴想过后,黄花依然飘零,浓愁仍旧 不减,还落得个衣带渐宽人憔悴。
不知多年之后,那词人们是否还记得归燕鸣、秋千影,是否还能忆起小桥迎风立、夜阑卧听箫?当一切尽归眼底、沉淀心头时,回忆虽依稀可见但已朦胧遥远,怕已都归于了岑寂、尘封在心底,有的只是年老迟暮、感时伤怀----文人性情不改。
任黄花
无可奈何
点滴飘零无绪坠
西风不管人憔悴
清冷黄昏兀自吹
……
--
知行合一
轶事二则
Posted On 2007年12月2日星期日 at 时间: 11:11:00 by David Lu其一
时维六月,次日端午。
猫儿发来短信,说送俺一个粽子,保持期一辈子,保存方法是珍惜.
俺纳闷,那还让不让人吃了?遂得《扬州慢》之下阙:
纵芙蓉豆沙,软糯温香,难入腹中。
千滋百味依稀,咫尺绕,催人魂销,
念翡翠白玉,年年知为谁包?
其二
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动力不足时,就用“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刺激自己,但
纵墨丛寻遍,无处得芳踪
苦匆匆,恨无穷
今年书胜去年重
可惜明年书更肿
不知谁痛
--
知行合一